京城的夜,像一口沉默的铜钟,敲响在心灵深处。灯火辉煌的东四十条街口,大董烤鸭店外仍有食客等位,热气与烟火缭绕不散。许川与Liya并肩走出饭店,两人身上还残留着酒香和烤鸭皮的焦香。
“你们北京的夜,好像特别长。”Liya望着前方的灯海,语气中带着微醺的慵懒。
“是啊,越夜越能看清人心。”许川眼中闪烁着某种复杂。
他们没有回酒店,而是沿着簋街一路踱步,走进了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胡同尽头,是一家老茶馆,斑驳的门匾上写着“德和斋”。
老板认得许川,默默送上两杯茉莉花茶。Liya坐在雕花木椅上,目光扫过四周的老北京摆设,仿佛穿越了时空。
“这地方……不像你平时的风格。”她轻笑。
“人心深处都有些旧梦。”许川回眸看她,“我小时候常跟我爸来这儿,他总说北京真正的灵魂在这些胡同里。”
Liya低头抿了一口茶,忽然问:“你爸,是不是以前也在法国留学?”
许川愣了愣,随后点头:“你怎么知道?”
“只是猜的。”Liya笑容浅浅,却有些意味深长。
这时,茶馆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门被轻轻推开,一个中年女子踏入,身姿优雅,举止之间透着法国人的从容。她的目光与Liya相撞,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妈妈?”Liya惊呼。
女人看向许川,又回望Liya,嘴角扬起一丝淡淡的笑意:“我来北京,是想和你谈谈。”
许川皱眉,却礼貌起身招呼。三人一同落座,氛围骤然变得微妙。
“Liya,很多年了,我以为我和你父亲的过去早已尘封……可没想到,你居然和他的儿子走在一起。”她目光落在许川脸上,眼神复杂。
空气仿佛凝固。
“你认识我爸?”许川语气中带着震动。
“认识。”她只说了两个字,却胜过千言万语。
那一晚,茶馆的灯火摇曳,时光像丝线缠绕。过去与现在在这间茶馆交汇,两个家族的隐秘往事如雾霭般浮现。
夜深,Liya跟着许川返回酒店。电梯里,两人都沉默。
推门而入,房间里是一片安静的温暖。
Liya走到阳台,望着远处紫禁城的暗影,忽然低语:“你说,如果我们注定要重复父母的轨迹,会不会太残酷?”
许川走到她身后,伸手揽住她的腰:“我只知道,我想写一首诗,只给你。”
Liya转身,望进他眼里,那里面没有困惑,只有滚烫的真挚。
他们拥吻,在这个深夜,北京的灯火之外,只有彼此的心跳。
晚风拂过北海的湖面,京城的夜色缓缓铺陈。许川和Liya漫步在银锭桥畔,脚下是泛着波光的水面,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划破宁静的胡琴声。
“你记得我们第一次散步是在塞纳河畔吗?”许川轻轻拉住Liya的手。
Liya点头,眼神中有光,“现在却是在北海边,感觉像是世界绕了一圈,又回到了你我之间。”
他们坐在湖边的石凳上,看着对岸酒吧街的灯光次第点亮。许川忽然从背包里拿出一本诗集,是他刚刚出版的新作。他翻到一页,把书递给她:“这首,写的是你。”
Liya小心翼翼接过,轻声读出那一行行法文与中文交错的诗句:“你是我在异国的月色,是我在他乡种下的春天。”她读到最后一行,忍不住轻轻一颤,眼眶湿润。
“许川……”她忽然扑进他怀里,像是终于放下了心中某个长久的疑问,“你会带我一直走下去吗?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北京?”
许川用额头抵着她:“只要你愿意。”
两人拥抱在灯火微明的夜色里,像是要抵御整座城市的喧嚣。
夜色更深,他们走进前海一带的一家老酒馆,那是许川大学时代常去的地方,墙上贴满了老照片,胡同的味道被保留在酒香和酱牛肉里。服务员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北京人,笑着说:“小伙子带女朋友来啦?这妞儿洋气!”
Liya听不懂,却也随着笑。
他们点了一桌菜:酱牛肉、炸酱面、烤麸、糖火烧,还有一大盘子京酱肉丝配着春饼。
“这是你小时候吃的吗?”Liya用筷子笨拙地卷着春饼。
“我爸带我吃的第一道菜就是这个,”许川笑了,“他那时还在法国读书,回国第一顿饭,非得来这儿。”
“你爸爸在法国读书?”Liya抬起头,神色一变。
“是啊,怎么?”
Liya放下筷子,眼神有些迷茫,“我妈妈也曾在法国读书……她说,她有个同学,姓许……”
许川的笑容渐渐凝固,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酒杯。
“她叫什……什么名字?”他声音低下去。
“叶薇。”
整个酒馆仿佛陷入短暂的静默。
“那可能……是我爸的……旧相识。”
两人久久无语,像突然打开了一扇尘封多年的门。
后海的夜色渐深,灯火如织,水面映着点点光晕。许川与Liya在胡同深处的小酒馆落座,二人肩膀轻轻相抵,眼神里尽是此刻静谧与温柔。他们点了一壶绍兴花雕,几碟小菜,烤麸、炸灌肠、糖蒜与驴打滚,咸香与甜糯交织,勾起Liya童年时听父亲讲述中国故事的记忆。
“这里的一切,仿佛一幅旧画卷。”Liya轻声说。
许川望着她,眼神柔和:“你像极了那画中人。”
这时,酒馆老板娘忽然走近,端上一道砂锅白肉,道:“这是咱们的招牌菜,不尝对不起来一趟。”
Liya尝了一口,惊讶地眨眼:“像奶奶做的咸肉汤,但更浓郁。”
许川笑着点头:“北方的味道,总是这么直接又温暖。”
酒过三巡,Liya的手机响起,她看了一眼,眉头微蹙。
“是谁?”许川注意到。
“Leon,他在微信上发了一张老照片。”她递过手机。
照片里是塞纳河畔,两个身影依偎在黄昏光里。
“他在巴黎,或许也在想你。”许川语气平静,却眼神深邃。
Liya放下手机,坚定地望着他:“我在北京,在你身边。”
那一刻,许川轻轻握住她的手。
翌日清晨,他们一同前往前门附近的北京饭店用早餐。大堂里金碧辉煌,尽显上世纪初的东方摩登气息。他们点了豆腐脑、焦圈、炸酱面,还要了清炒苦瓜和酱牛肉,配上一壶茉莉花茶。
“你父亲年轻时住在北京饭店对面,当年这块地还叫东交民巷。”许川讲述着父亲的故事。
Liya认真听着:“所以你父亲和我母亲,是在这附近上学?”
许川点头:“是的,他们同在外交学院交换项目中。那时候你母亲叫艾琳·杜布瓦。”
Liya眼神闪烁:“她很少提起那段往事。”
饭后,他们走到长安街上,看着路边缓缓驶过的红旗轿车,仿佛回到那个遥远却热烈的时代。
下午,他们前往中国国家图书馆,查找父辈的资料。在一排泛黄的档案中,Liya找到了一封用中法双语书写的旧信,是她母亲年轻时写给许父的。
信中写道:“若有一日你我再次重逢,不在巴黎,也不在普罗旺斯,而是在你说过的那片古老的黄土地上……”
Liya久久沉默:“她是知道的,是她主动离开的。”
许川轻轻搂住她肩膀:“也许她曾想保留那份记忆最美好的模样。”
夜幕降临,他们又来到后海。这一次没有喧嚣,没有酒,只是并肩而行。
路过一处旧照相馆,许川拉住她:“我们合一张影吧。”
黑白胶片咔哒一声,定格的是两张安静微笑的面庞。
“将来某一天,我们的孩子也许会看到。”
“然后说,这是爸爸妈妈的北京。”Liya轻声回答。
灯火阑珊处,夜风温柔如歌,人生在此刻,写下了旧梦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