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手记:与文字背后的灵魂对话**
采访者按:写作是一场孤独的跋涉,而完成一部作品,则像是抵达某个终点后回望来路。这一次,我有幸与一位刚刚完成3000字短篇小说的作者对话,试图探寻创作背后的思考、挣扎与释然。
---
**采访者(Q):** 恭喜你完成了这篇将进九万字的小说。在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的那一刻,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作者(A):** (笑)说实话,不是兴奋,也不是满足,而是一种奇怪的“抽离感”。就像你和一个虚构的人物朝夕相处了几天,突然要告别了。他明明是你创造的,可写完的那一刻,他却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完全属于你。
**Q:** 这种“抽离感”具体是怎样的?
**A:** 就像你做了一个漫长的梦,醒来时还记得情节,但已经无法再回到那个世界。写作时,我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情绪里,他们的对话、动作,甚至呼吸,都真实得可怕。可一旦写完,他们就凝固在纸上了,不再变化。这种“定格”让我有点怅然若失。
**Q:** 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顺利吗?有没有遇到卡壳的时候?
**A:** (摇头)完全不顺利。尤其是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甚至想把整篇稿子撕掉。主角的命运本该按照大纲走,可写着写着,他好像有了自己的意志,拒绝我给他安排的结局。那天晚上我抽了半包烟,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最后决定——算了,让他自己选择吧。
**Q:** 所以结局和最初的设想不一样?
**A:** 是的。原本的结局更戏剧化,但写到那里时,我发现角色已经不适合那种“华丽”的退场。他变得真实了,而真实的人生往往不是高潮迭起的,而是带着某种沉默的终结。所以我让他安静地离开,没有煽情,没有遗言,就像现实中的许多人一样。
**Q:** 你在创作时会有特别的习惯吗?比如必须在深夜写,或者一定要用钢笔?
**A:** (笑)我确实迷信一些“仪式感”。比如这篇小说,我坚持用钢笔手写初稿,因为键盘敲字太冰冷了,而墨水在纸上晕染的感觉,更像是在“雕刻”文字。另外,我习惯在深夜写作,因为白天的噪音太多,而夜晚的寂静能让虚构的世界更清晰。
**Q:** 9万字不算长,但你花了几个月时间为什么这么“慢”?
**A:** 因为长篇更难写。长篇可以靠情节推进,但必须字字精准,每个句子都要承担多重功能——推进剧情、塑造人物、营造氛围。有时候一段对话我改了十几次,就为了让语气更自然。删掉的废稿可能比成稿还多。
**Q:** 完成这篇小说后,你还会回头修改吗?
**A:** 会,但不会大改。初稿是“心”写的,修改是“脑”做的。如果改得太多,可能会失去最初的那种冲动和真实感。所以我只调整一些明显的瑕疵,但保留那些“不完美”的部分——因为那才是故事最鲜活的地方。
**Q:** 最后一个问题:写完这篇小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 我学会了“放手”。写作就像养一盆植物,你只能浇水、施肥,但不能强迫它长成你想要的样子。故事有自己的生命,作者只是第一个发现它的人。写完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已经不属于我了,而是属于未来读到它的每一个人。 :
---
采访者后记:在这场对话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作者对作品的思考,更是一个灵魂对创造的敬畏。写作或许孤独,但完成的那一刻,所有的挣扎都化作了某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