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有气无力地洒在横滨的街道上,空气干干净净,带着一股湿润的泥土气息。
我和太宰站在一家农业设备专卖店门口。
我盯着那块过于正式、过于现代化、过于……不该和“种地”扯上关系的门牌,上面用整整齐齐的黑色粗体字写着——“最新农业科技解决方案”。
农业?科技?解决方案?这几个词单独拿出来都挺合理,但放在一起,就莫名让人有种进错店的错觉。
深吸一口气,我推门走了进去。
透过明亮的玻璃橱窗,我看见里面排列整齐的各种农业设备,五光十色的金属壳子反射着晨光,充满科技感。
这些设备的设计感强得离谱,线条流畅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某个知名汽车品牌的副业,甚至连颜色搭配都很考究,明亮又充满高级感,让人一时间忘记了它们的本职工作不是在展厅里摆造型,而是下地干活,不仅充满科技感,甚至还有一种微妙的奢华气息。
在我的想象里,农机应该是那种身形粗壮、满身油渍、轰隆作响的铁家伙,一旦启动,就能卷起大片尘土,把田地犁出笔直的沟壑,让人隔着老远都能听到它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咆哮。
但眼前这些设备……怎么看都不像是干体力活的主。
这里的农机,不仅科技感爆棚,甚至还有一种……微妙的都市精英气息。
这要是放国内,我第一反应肯定是:“哪家高科技农场啊?”但在日本,这些东西居然是普及产品,甚至不是“顶级农场的奢侈配置”,而是大部分农场主都会考虑购置的“基础设施”。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天花板吗?
我扫了一眼旁边的价格牌,瞬间觉得自己呼吸困难,心跳加速,仿佛看到了银行账户余额在燃烧的画面。
这些设备一个比一个贵,简直像是田地中的奢侈品。
我只能硬着头皮,声音发虚地开口:“……日本农民真的买得起这些东西吗?”
太宰懒洋洋地靠在门边,嘴角勾起一抹笑:“哦呀,小老板,现代化农业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哦。”
事实证明,日本的农业比我想象得更“值钱”,甚至可以说,贵得离谱,赚得离谱,包装得更离谱。
因为日本的农业完全不拼产量,而是拼“单价”。
这是一种不种“多”,只种“贵”的农业模式。
一个温室种出来的有机西红柿,能卖到几百日元一颗。
用最先进的滴灌系统、AI精准监测、24小时专人呵护、比人类吃得还健康的特选草莓,被精心排列在一个比首饰盒还高级的包装里,每一颗都红得饱满圆润。
它们并不是普通的草莓,而是“高贵的限定款”。
季节限定、数量限定、产地限定、甚至消费者的钱包也限定。
价格呢?3000日元一盒,相当于150块人民币。
更离谱的是,这玩意居然还得排队买。
买草莓还要排队???
作为一个经历过早高峰挤地铁的人,我以为能让人类自愿排队的,只有限量球鞋、演唱会门票、或者免费发放的大米。
而这些特选草莓,只是日本“品牌农业”的冰山一角。
真正的王者,是那些带着“名牌光环”的农产品——比如神户牛肉、新泻大米,它们贵得毫无道理,甚至贵得理直气壮。
在我的认知里,牛肉和大米都是正常的食材,没什么太复杂的。但在日本,这些东西已经被商业包装成了“农业界的奢侈品”。
神户牛肉,号称牛界的爱马仕。
等它们长大,成功进化为“顶级和牛”,它们的肉就能以上万元一公斤的价格售出,被切成薄片,放进高端铁板烧餐厅,让有钱人一口吃掉我一周的饭钱。
至于新泻大米,则是米饭界的LV。
它生长在专门管理的稻田里,水源纯净,土壤检测严格,甚至还有专门的农学家研究“如何让米粒更饱满、更香甜、更具有高端感”。
这种米吃起来,据说能让普通白米饭的价值暴涨五倍,只要在饭锅里蒸上一碗,厨房的空气都会瞬间贵起来。
甚至有的还搭配专属木盒,告诉你:“吃米饭也是一种生活品味。”
吃饭吃出奢侈品的气场,日本农产品真的太会营销了。
“……有钱赚,难怪他们愿意投高科技。”
但这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一点。
日本的农业不是在拼“数量”,而是在拼“质量”和“故事”。
国内农业讲究的是高产量、低成本,一亩地能多种点就是赚。
而日本的农民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不是想种十亩地,而是想在一亩地里榨出十亩地的利润。
所以,日本的农业科技方向也与众不同,完全不追求“大规模高产”,而是往“精细化”和“品牌化”一路狂奔。
这里的农场主不是披着草帽、卷着裤腿、扛着锄头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形象,而是一边看着AI分析的作物生长曲线,一边调整土壤营养成分,顺便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自家农产品的高端概念。
不仅如此,农业的自动化程度也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过去,人们总觉得种地是一件辛苦又琐碎的事情,需要弯腰除草、顶着烈日播种、辛辛苦苦收割。
但在日本,“人不下地,机器种田”已经成了现实。
同时,日本的农产品还发展出了“品牌农业”,彻底改变了农业拼产量、比规模的传统思维。
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的不是水果,而是一种身份象征。
农民拼的不是亩产,而是如何用科技和营销,把一颗苹果卖出黄金的价格。
我环顾四周,感慨万千:“……日本人真的懒到连拔草都不想干了吗?”
太宰站在我旁边,手插在口袋里,悠闲地晃着脚,嘴角挂着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小老板,你可不能用‘懒’来形容这一切哦。”
我皱了皱眉,下意识反驳:“怎么不能?以前的农民至少还得带着镰刀下地,现在连草都不愿意自己拔了。”
“那是因为他们拔不动了。”
我一愣,抬头看向他。
太宰眨了眨眼,懒洋洋地扫了一眼那些高科技设备,随口说道:“日本农民的平均年龄是65岁哦。”
我嘴里的吐槽顿时憋住了,愣了几秒钟,沉默地往旁边挪了一点。
一个65岁的农场主,他不买机器人拔草,难道还指望自己弯腰弯到80岁吗?
我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勉强接受了这个现实:“行吧,那这些农机贵得吓人,总不能让这些六十多岁的老爷爷们一边种田一边还贷款吧?”
太宰懒懒地笑了笑,嘴角带着点看热闹的意味:“小老板,你以为这些农民真是自己掏钱买的吗?”
我猛地一顿,瞬间捕捉到了信息差:“……等等,难道这些机器还能白拿?”
太宰微微抬眼,露出一个“你自己想”的表情,并没有打算多解释的意思。
于是,我只能自己在脑子里疯狂推测,过了几秒钟,我突然反应过来:“日本政府……会补贴?”
事实证明,日本的农业发展完全不是靠农民自己砸钱买买买,而是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扶着买买买。
为了让这些年过半百、种了一辈子地的老爷爷们不用为了机器再去拼命干活,日本政府会提供各种农业补助,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直接推出设备租赁政策,农民只需要按月支付一点点费用,就能把“高科技未来农机”带回家。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向店里那些炫酷的农机设备。
既然日本农场都走精细化和品牌农业路线,那么……我的农场,也该直接瞄准这个方向。
由于劳动力不足、农民老龄化严重,日本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农业智能化和机械化,因此类似这种高科技农机店并不少见,特别是在以精细农业著称的地区,比如北海道、茨城县等农业大县。
很快,一位穿着蓝色工服的店员迎了上来,脸上挂着标准的日本式微笑,:“欢迎光临,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我想采购一些适合小型农场的设备。” 我清了清嗓子,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真正的农场主,
店员态度非常职业,听到我的话后,露出了一丝理解的笑容:“您是第一次接触农业设备吗?”
我点点头,努力表现得从容一些:“……我新继承了一片农场,之前完全没种过地,所以……”
本来我想稍微掩饰一下自己对农业设备的无知,但在想到眼前这群比家用轿车还昂贵的农机时,果断放弃了挣扎。
于是我决定直截了当地承认现实,“我什么都不懂,你能推荐一下新手农场主适合买什么设备吗?”
店员的笑容瞬间变得更热情了,“好的,没问题!我们这边有很多适合新手农场主的入门级设备,您是打算从小型农场开始,还是要直接扩展到中型或大型农场?”
我愣了一下,眨眨眼:“呃……这个怎么划分?”
店员耐心地解释,语气十分专业:“如果您的农场面积在1到10亩之间,那属于小型农场,通常是自给自足或者小规模销售为主。
这个规模的农场,建议先从自动化基础设施入手,比如智能灌溉系统、基础农机和除草设备,可以减少日常维护的工作量。”
他顿了一下,继续解释:“中型农场一般在10~50亩,这个规模的农场主通常会考虑增加半自动化管理系统,比如无人机喷洒、温控大棚、智能除草机器人、土壤检测仪等,以提高效率。”
接着店员继续微笑着说,“到了50亩以上的大型农场,那就基本进入全面机械化+智能化的模式了。”
“全面机械化?”我疑惑。
“是的。”店员点头,“这个规模的农场,几乎不会依赖人工,而是全部由现代农业设备管理。比如,无人驾驶拖拉机可以自动翻耕土地,AI种植管理系统能分析作物生长情况,收割时还有全自动收割机,真正实现‘人不用下地,机器自动种田’的高效农业模式。”
……行吧,听起来“种田”居然还能有这么多档次。
“那,作为一个新手,我该从什么买起?”我试探性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