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的桑果坊关了五天门。
红纸黑字的告示贴在门口,漂亮的楷书写上几个大字。
“配方调整,服务功能升级中。”
“怎么,连桑果坊都开不下去了吗?”在这张告示被贴出来之后,引发了一阵京城小范围内的讨论。这是整个桑果坊营业以来头一回闭店这么久,正巧赶上这个节骨眼,结合一下整个京城那些一个个倒下的店铺,有些人猜测,这是不是桑果坊倒闭前的一种较为委婉的说法。
“有可能,我前两天还看到桑果坊的管事行色匆匆地出了城。”说这话的人是城里有名的百晓生,他说的话几乎每次都是准的。
如此一来,桑果坊会不会倒闭的这个话题就逐渐在人们之中讨论开去。怀疑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飞速生长。流言也是如同风一般,无孔不入在所有人的话题里。
有人说,桑果坊的开业时间短,根基不稳,抵不过这一次的粮食涨价。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段府的少夫人估计是连夜跑去长公主那边哭诉,更有人说,那是因为少夫人这几个月耗费光了所有的钱财,如今入不敷出,只得停业卖店。
当然,无论怎么样的传言,反正就是不愿意相信告示贴出来的几个字。甚至最离谱的还有说是死去的厉鬼见不得妻子还在阳间所以回来诅咒的。
“京城讲这个的越来越多了。”
这样的流言蜚语,先传百姓,后传富商和官宦。成了那些贵族太太小姐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对于别人过得不好这件事,有些人还是很乐于看到的。
落井下石的也不少。
“我从夏家小姐那里听来,你便宜儿媳是个只会窝在房里看书的蠢货。不就开个店吗,反正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你是时候为难她一下,这不就能把主母的威立住了,哪要这么兴师动众。”
“嫂子,这你可就不知了啊。外面捡来的种和原本闺中的大小姐是不一样的,你是不知道,上一回我就想说她两句。她竟然给我端出长公主的面子来驳我,还是当着我家夫君的面。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段家大房,李缳娥一提到这件事就觉得胸口郁结。她随手唤来了侍女玉叶,“去,再给我拿几碗清火的汤来。”
她抿了一下嘴唇,道“气得我嘴巴里都生疮啊。”
“都这么的天,还喝热汤?”若是夏青在这里就会认出,坐在婆婆李缳娥对面的,正是他前段时间在街上遇见的红衣女子。
红衣女子的视线只是轻轻往边上一看,立刻就有一懂事的侍女上来。
宋菁文道,“还不把冰鉴交给你玉叶妹妹,没见到段夫人口干了吗。”
侍女低头称是。
一听嫂子这儿来了好东西,李缳娥面色这才好上几分。她露出喜色,“唉,每回都麻烦嫂子。”
“都是自家人,谈什么麻烦。”姑嫂远看年龄上都没差几岁。宋菁文勾了勾唇角,“有什么事同嫂子说,嫂子自然会帮你。”
“嫂子已经帮我很多了。”她有些仰慕地看着宋菁文,“从小就只有嫂子对我好。要不是先前那个女人,估计嫂子和我处的时间更多呢。”
宋菁文涂着鲜红指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搓了搓。“这话不能乱说。”
李缳娥,“本来就是。早年父亲他们乱点鸳鸯谱,也不至于那个可恨的女人进我家门,占了嫂嫂的位置。这回这便宜儿媳不也是给我捡来的吗。真不知为何这样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宋菁文道,“他们那一辈的事,牵扯的东西可就多了。”
她不愿意在这上面多说。又谈起夏青的事。
“总之,这次你就放心好了。那些铺子我都打过招呼了,保证让你便宜儿媳买不到一粒米面,等食材耗完了他们那里自然就倒了。”宋菁文挑了挑眉,又想说什么。
却瞧刚刚被打发去取汤的玉叶竟然慌里慌张地跑过来。
“做什么?”李缳娥觉得自家侍女在嫂子面前失了面子,皱眉道“弄碗汤都弄不好吗。”
“大夫人,是刚刚上街的小石头回来了。他说少夫人的桑果坊开张了。”
李缳娥:“不是已经闭店好几天了吗?”
“这奴婢不知,但是那边现在围了好多的人了。”
“这可怎么办。”
“别担心,不是都和你说全城的米面都在我这儿了吗。”宋菁文有些不屑,“凭她能掀起什么风浪?”
*
与此同时,京城,北街。
桑果坊店门大开,走出几个人。
打头是管理事务的林管事,大家见了多了,更熟络。
遂有人问,“林管事,今天桑果坊还开张吗?”
“自然开张。”儒雅的管事微笑答道,“再不开张,大家一会儿估计都忘了咱家的馍馍是什么味了。”
人群里传来一个童声,脆脆的。
“就是就是。好几天没尝了,都快给馋虫勾出来了。”林管事定睛一看,就是刚刚从某个学堂逃回来的申哥儿。他被小家伙逗乐。
“就冲这句话,今天不开不行了。”
几句玩笑,大家都放松了一些。他们都知道,其实人群里不乏想要借机看热闹的不怀好意的人,但看此情景桑果坊应该真不是托大强撑着开张。
但也有想进去看看深浅的。
“可林管事,说是开张为何还不让人进去啊。”
桑果坊的流程大家都明白。但是如此声势浩大的所有人站在面前除了开业那时还头一次看到。所有人穿着相似颜色的服装,站成一排。
“福厨子,你今天怎么也出来了。”
有些熟客早就和店里的人打成一片,看着他们统一的制服调笑几句。这衣服量身定做,但只有福顺因为生来矮胖,所以穿起来有点滑稽。
“这不是少夫人开了新业务,得让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吗。”福顺天生就是一张笑脸,此时接话自然。“这几天关店啊,老厨子可不敢休息哦。这不是新业务马上就要上了。”
他说话间,后面铃兰和铃珑两位姑娘就抬出了三个大筐。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这一看,做出来的居然是三个大筐的馒头。
这段时间粮食涨价,好多居民都吃得更多的都是些高粱青稞面什么,看见这么三大筐的馒头,就连一些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少夫人说了,这段时间的外头的流民很多。让咱们的粮食都涨了价,这不是心疼大家伙儿。所以才让我给大家免费发馒头吗。”
林管事一边说一边往下面看了,“这可不是施舍啊。这是咱们邻里八乡之间帮个忙,吃了桑果坊的馒头,也是有求于各位的。”
他让铃兰把馒头都分在一个个纸包里装好。
“林管事有话不妨直说,咱们都是乡亲没什么不好说的。”
“哎,是了是了。”铃兰眼睛尖,让小三子把手上的纸包递过去。
“你们也知道啊,最近京城的买卖可不好做。除了我们家之外,许多人都被这天灾给害了。”他冲着皇城一拱手,“若不是皇上心善,估计得饿死好大一帮人。所以我家少夫人心善,也见不得各位同行和乡亲们受苦,所以愿意来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他侧过身,亮出一块新写的招牌。
“食品加工,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有饭大家一块吃的意思。”林管事笑呵呵,“知道乡亲们最近手里都紧,这不是给大家想了个方便的法子。若是大家手上有食材,可以来这儿交给我们,让桑果坊做成馒头给大家。你们也知道,馒头和馍馍本来就是我们店里的一绝,外头做的可没我家的好,至于报酬嘛,都说了是为了同乡亲们一道渡过难关的,所以也不收各位的钱财。”
林管事顿了顿继续说,“只要大家能把带来的食材分一些给我们就行。一定的食材能换一定量的馒头,正好让福顺研究研究新东西,等过了难关之后,一定得研究出点新东西来。”
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了。
桑果坊最有名的除了馍馍和各类型的面人之外,就属馒头最为出名。所有乡镇的居民和卖菜的小贩也都有目共睹。
毕竟在大家都还在吃酸不啦唧的馒头的时候,名叫桑果坊的女孩儿就曾靠这个来收买了一圈人心。
卖菜大婶有些惶恐。
“那,那我们这卖菜的也能来吗?”
林管事点头,“自然,少夫人吩咐过了。若是有好的食材当然也是能换的,到时候若是您不喜欢馒头,说不定还能给您换个别的。”
铃兰和铃珑两个人早就把三筐馒头给周围的人发完。待到桑果坊重新开业,已经是日上三竿。
“大家果然都更喜欢免费的午餐一点啊。”
二楼的厢房,夏青摇着手里的扇子,把手里冰凉的菊花茶一饮而尽。
“哎,天气也越来越热了。果然还得来点冰块啊。”她对钱嬷嬷说,“这个好东西究竟是哪里来的啊。”
“少夫人,这是叶少爷寻来的冰鉴,和冰放在一块儿,和冰放在一块,不一会儿就能让茶变得冰凉呢。”
“叶少爷到底为什么平白无故给我送这个。”夏青挠了挠头,“他最近好像老是来我这边。”
她坐起来。
“不会是他发现了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