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抓了个偷看未遂的贼人,整个佃农村都提升了警戒级别,但凡来个外人都会被假定为坏人,离开村子才能被排除嫌疑。
年前有货郎来村里卖货,一群小崽子追在人家后面跑,乐得货郎以为能做几笔大买卖。结果这些孩子只是跟着他,啥也不买,连那些特别受欢迎的饴糖干果都不馋,直到他走出村子范围,这群孩子才一窝蜂跑回去了,看得人满头雾水。
高大壮一家虽然搬离了冰糖院,但白天还要回去干活。新鲜甘蔗年根底下就用完了,最近他们夫妇每日都要把结晶好的冰糖晾干敲碎再分装。
高大壮还在院门两边各放了一根扁担,再有人敢爬墙偷看,一扁担就给他敲下去。
初十当天,路远的工人都回来了。南门外的荒田已经住进了三十多户,全家来的一家一个院子,个人来做工的十人一个院子。
程颂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新南村,北门外将来建好房子就叫新北村,特色没有,就图好记。
舅父从去年来过的工人中挑了几个能干的当帮手,两个表哥和黎仁平都去了北门外负责招工监工。
过年期间长宁下了场大雪,土地湿润了不少。这几日天气回暖很快,两处新买的荒田都可以开始翻地了。
南门外去年种的绿豆没收上来,直接全翻到地里做了肥料。程颂的打算是南门外先种辣椒西红柿,北门外开荒之后全种甘蔗,如果还有空地就继续种辣椒,相较之下还是辣酱的需求更大。
开荒耕种舅父他们看着、绢花制作有黎仁宁,做吃食有舅母和吴婶子她们帮忙,印书坊的工作计划是程颂自己制定,崔勇晚上回来把当日做好的数量报给梁言。所有作坊的事务都捋顺后,程颂拿出了最新的招聘启示。
这一次招的是讲课的夫子,算术课不能再耽搁了。
大琞的科举取中比例不算高,苦读几十年没有功名的人不在少数,想招些读过书的人做工算不得太难。
不过程颂这次招人比之前要严格许多,不仅要识字,还有些其它要求。
“除了识字,还要身体好,能久站,声音洪亮。”
“满足这些条件还要通过考试才能上工,这诚颂书坊的要求甚是奇怪。”
“是啊,还需有耐心,对学子的提问不可敷衍了事,他那里的学生难不成非富即贵,连戒尺都挨不得了……”
茶馆中,一些人边喝茶边议论门口贴的招工告示。上面说是招夫子,可夫子不就是教人读书识字,看学问即可,怎么还要求能久站身体好,又不是去军中教人舞刀弄棒,猜不透。
“算术课是要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给大家讲解计算过程,站一会儿就累、说一会儿就喘,如何授课。”
“我这里的学子多,一个教室五六十人,提问的自然也多,没个好身体可应付不来。”
“基础的算学是面向所有百姓,与诵读课一般,听课的有幼童可能也有老人,自然需要多些耐心。”
程颂给来串门的章清谢驰做着解释。
“算术课要开在教学处吗?”谢驰问。
“前期是,等书院盖好就换地方了。”
“书院?”章清和谢驰难得同步了一回。
“是,北门外那七千亩荒地,我打算留出五百亩建个书院。”
程颂轻松道,作坊里的孩子越来越多,不能总这样毫无章法地上课,可集中在一处又没有地方,夫子也不够,年前他就开始琢磨办学的事了。
如果在现代办学,场地和资质两道难关就能卡死九成想办学的人,而在大琞,这两点反而是最简单,起码对当前的自己而言很简单。地价便宜,一下就买了七千亩,分出些盖个学校毫无负担。
办学手续更不算难事,这里随便一个读书人就能收学生办私塾,去衙门登个记即可,根本没有什么资质要求。
不过办学的事他只和黎仁诚商量过,其他人都还不知道,乍一听确实像胡话,更别提什么五百亩,普通的私塾通常就开在夫子自家院子里,长宁的县学都还不到六十亩。
县学只是读书住宿,六十亩完全够用了,可程颂打算建的书院还要有操场、有作坊,要预留未来扩建的地方,左右地价便宜,地方就留得就宽松些。
不过具体的校内布局还要详细规划,他就没和这两人多说,反正他俩也习惯保持期待了。
招聘算术课夫子的启示也寄到了云州与合山,没几天就有人赶来应聘了。
落第的读书人哪里都有,只要肯付出些辛苦,他们倒不至吃不上饭。
只是现在的人都太能生,家家好几个孩子,若是一家老小指望个读书人教几个学生养家,按长宁普通私塾一年二两束脩的价钱,如果招不到十名以上的学生,那全家温饱都会成了问题。
程颂这次招聘虽然要求有些不寻常,但细品并没多难,而且启示上说了,即使没通过考试,每人也有二两银子的车马费。
往返一趟租车不过二百文,但凡有些生活压力的书生都想来试试。
招聘过程很是顺利,没几日就定下了二十多人。
考试也没有想象中难,只要字迹工整、通晓基础的算学就能考过,唯一让书生们没料到的就是还有“上工培训”,需要先学习一套据说从胡人那里传来的“算术法”。
程颂的想法很简单。这些人都有算术基础,会背九九乘法表,只需要让他们学会用阿拉伯数字做四则运算,学会竖式,会做简单的应用题就可以了。
他打算在教学处免费普及的内容就到这个程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应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已经足够了。
等将来书院盖好了,再根据学生的天赋和爱好选择一部分人往深处学。在这个地方办教育,不能照搬现代理念,要求所有人都学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那是很不现实的目标,起码现阶段不现实,凭他的能力更是办不到。
“以各位的算学功底,上工培训的内容应是半月左右就能学完,只是还需回去多加练习。”
“我也会出些题目帮助大家巩固。之后会安排轮流试讲,试讲通过后就可以上工了。”
“上工之后每日需在教学处讲授一个时辰的算术,其余时间是为前来问询的百姓答疑,一日酬劳是三百文。”
“若是需要去其它县城授课,住宿由诚颂书坊承担,每日还有一百文的饭食补贴。”
第一堂“上工培训”程颂就把大家最关心的待遇问题讲清了。
云州府下辖十四个县,他打算尽快把其它县城的教学处也开起来,所以这二十多人看似不少,实际还未必够用。
去各县开办教学处的事他本来打算自己去,结果廖阔颠颠跑来把这差事接了。
他是随几名应聘的书生一起来的,一到学田就闹着要吃程颂炖的红烧肉,吃上肉了才开始自荐。
云州的教学处程颂和黎仁诚已经去过了,位置确实不错,原本就是个外城临街的商铺,后面还带个院子,地方不小。
每日的诵读课都挤满了人,只是房东眼下没有卖铺子的打算,程颂只能作罢,拜托廖阔帮忙留心其它房子后就回长宁了。
廖阔帮程颂办了这一趟差事觉出些兴趣来,他在府学任得也算个闲差,说得上忙碌的就只有年中晒书的一个月。见自己一手操办的教学处如此热闹,心中也是十分满足。
接到程颂发来的招聘启示,他就猜到这教学处也得多开,转身就向府学请了假跑来揽活了。
有他帮忙程颂求之不得,廖阔也不要银子,只从作坊装走了不少酱料腐乳,带着仆从就出发去各处租房子了。
招聘是程颂张罗的,但“上工培训”的教学任务还得黎仁诚担着,县学开学了,满脑子办学理想的程小颂得先去好好学习。
外地来的书生都住在县城的客栈,上课地点就选在了教学处,也方便他们观摩这里是如何运作的。
为了不影响百姓听诵读,算术培训就安排在每日未时,结束之后黎仁诚就会到县学外等着接程颂。
接送的安排是黎仁诚提的,虽说县学离学田只有半里,但这条路上人少,程颂也不是体格健壮之人,轻便到一两个歹人就可能把他掳了去,还是谨慎些好。
秀才院的人也觉得有必要对程颂加强保护,几个青壮积极报名保护东家的行动,被黎仁诚拦下了,说自己顺路接送就行。
程颂心中高兴,嘴上也谦让了两句,但也就两句,说多了他怕真换了人那不亏大了。
打从黎仁诚每日接送他上下学,程颂都忍不住想感谢一下那些糖商,没有他们添乱自己去哪体会这种校园恋爱的感觉啊!只可惜黎兄已经从县学毕业了,否则两人再坐个同桌,画面美好到他愿意在县学读到地老天荒……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幸福的接送活动只持续了两旬就结束了,因为糖商的人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