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网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157章 食邑

第157章 食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码头这条路前两日刚修好,去往长宁的水泥路也通了,现在赶车过去一个半时辰就到了。”

望景楼包厢内,方四爷给程颂他们讲起了近日云州府最热的话题。

上午船刚靠岸,就连程颂都被码头上三丈多宽的水泥路吓了一跳。画砚还带着小七在码头上跑了两圈,不知是被水泥路新鲜的还是这几日在船上憋坏了。

除了盛岐见过御花园那条“示范路”,其他人别说见,像楚知问都没听说过水泥路,从码头一路称奇到了望景楼。

见程颂一下船就来邀自己相聚,还送来两套京城老字号的文房四宝,方四爷心中十分畅快,派管家到望景楼定了最大的包厢,给他们接风。

“年前长宁的水泥路虽说没修完,但名声已经传出去了。云州的商人就筹谋着想要修路修码头,还联名给知州大人上了书,你们走后不久码头就开始修了。”

“那这修码头的银子?”

程颂好奇道。

“衙门出了三成,剩下的七成是码头上的商人门捐的,不过你那水泥卖得便宜,知州大人又作主把修码头的活儿发了徭役,从码头到城门加上连接塌房的一段也就花了一千两银子。因为这路实在便利,听说大人有意把码头上的其它地方也都铺上水泥,只等你那水泥作坊供货了。”

水泥作坊开春之后肯定会供货紧张,这点程颂和黎仁诚早有预料。不过建新窑也需要时间,当下就只能紧着重要的来,那些专程来长宁买水泥的客商还得多等等,毕竟现在的水泥除了自用的,都要优先供给官府修路。

“看来还得多建窑。”

离开望景楼,回去的马车上,程颂和黎仁诚商量着继续扩大水泥产量。

除了云州,严昭打算在大琞所有州府都把水泥作坊建出来。在京城时严昭已经与他们商量过,希望程颂能在云州再建个大的水泥作坊。这既能加快水泥的供应,也是严昭把云州境内的水泥销售都让给了程颂。

虽说水泥方子是程颂想出来的,两人也签了分成合作的协议,但程颂自己开的作坊严昭是不分利的。所以严昭既把云州以外红利分给了程颂,又把程颂最方便开拓的市场留给了他,这合作,实在是分外舒心啊。

“少爷,骡车在水泥路上跑,就像驾了风一样,真快!”

画砚没骑过马,水泥路上骡车的速度就给孩子快出了激情,恨不能攀上车顶吼两嗓子。

这就驾风了?那坐汽车不得是乘了龙卷风?程颂心疼起孩子的没见识。

“这不算快,还有更快的。”

“更快的?少爷说的是骑马吗?”

“骡车也有更快的。”

“比骡车快?那就是马车啊。”

马车他坐过,严昭就有。

“也不是马车,回去少爷给你做一辆。”

“欸!”

画砚重重回了一声。停车休息的时候,画砚跑去找和李老伯同车的小七,叽叽喳喳向往起了更快的骡车。

“比马车还快?”

黎仁诚都有些好奇了。

“回去我画给黎兄看。”

“好!”

京城一行一个多月,回到长宁的程颂几人受到了热烈欢迎,佃农村里的孩子们乐得比过年还疯。

“今年最后一批桔子榨的汁,少爷快尝尝,账本我都理好了,晚些少爷歇好了我再取来。”

“哥哥,夫子说我今年能下场了,不过我想等哥哥回来再报名,最近做的文章都在这儿了。”

“少爷,陈秀才的新话本又卖光了,我和崔勇按少爷吩咐的每次加印三千册,这一个月印了两次,‘本草集注’又做出了八百本……”

除了许正崔勇在书院还没回来,梁言、程胜和于超都围着程颂汇报起了这段日子各自的情况,听得程颂满心骄傲。瞅瞅这能干又懂事的娃娃们,照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几年保不准自己就能光荣退休四海逐浪了。

“你呢?”

程颂看向窝在自己身边啃点心的小梁文。这点心是画砚特意从京城买回来的,其实味道算不得惊艳,不过花模做得好,压出来的样式挺精致。

“嗯?”

梁文眨巴着眼睛看着程颂,嘴角都是墨绿的点心渣渣。

“这几日过得如何,可有想和少爷说的?”

不知谁用粉色碎布做了发带,缠在孩子双髻上,还留了个迎风飘展的小尾巴,很是可爱。

“我,我去书院读书了,还帮哥哥研墨了,嗯,想说的……我想少爷了!”

书院像梁文这么大的孩子都在上识字课。他这两年在秀才院都跟着学过了,重听总是坐不住,还可能影响其他新生,程颂就没拘着他日日都去。等识字课上完了再把他送去插班不迟,反正孩子还小。

“不错,干得好!少爷也想你了!”

看着孩子越来越圆的小脸,程颂忍不住上手揉了揉。梁文也不恼,陪着傻冒少爷一起瞎乐。

晚饭后舅父舅母和黎仁宁崔勇轮流到秀才院说了作坊的情况,共同点就是都在赚钱,主要问题依旧是货物供不应求。

“需要就招人,反正西城门的几个大院也住得下。”

印书坊和冰糖坊都搬去书院后,程颂在西城门租的大院就空了两个,只剩绢花作坊和酱油腐乳的制作还在那里。要是从远处村子招工就得包吃住,好在当初大院翻修时都建了火墙,一年四季都能住人。

而且皇帝又赏了他三千亩良田,肯定要雇人开荒整地,还真不怕人手招多了。

听外甥说又多了田地,周伏一下没了顾忌,说明日就把招工告示贴出去。

不过这良田是赏了,具体在哪儿还不知道,得去衙门找主簿划地。

村里住不下,晚饭后,他们一起去了书院。程颂把盛岐、楚家人和三位乐师都安排进了为夫子准备的独院中。

见书院的水泥路都铺好了,程颂有了新的打算,不过他得先去县衙把三千亩地领了。第二天一早,黎仁诚陪着他进了城。

程颂获封爵位的消息早就传回来了,这次再来,单筠换了个厅堂接待他们,屋子正中摆了张圆桌。

单筠是正七品的县令,领六品俸禄。程颂是从五品的男爵,单看品级比单筠还高。但单筠是实职官员,而且年龄比程颂大不少,他俩谁给谁见礼都有些别扭,围坐圆桌说话,没了上首下首的分别,都能自在一些。

就算是圆桌,程颂也坚持让单筠坐了主位。他可承受不住县令把他当上级招待的尴尬。

一番谦让下来,看出程颂并未借有了品级就添了傲气,单筠对他的赞许又多了几分。

“良田的位置已经列好了,稍后你选一下即可,只是食邑的三百户你可有想法?这几日已有不少人找到我这里了。”

食邑?县男的爵位确实带着三百户食邑,可程颂对这些不是太了解。穿越前在书上看到一些,以为就是地方衙门随意抽取三百户的税收作为他的收入呢。不过大琞有许多规矩都和他了解的历史不同,听单筠的意思,貌似这食邑也有些门道。

“学生可以有什么想法呢?”

不懂程颂就问。

“你获封的是‘长宁县男’。三百户食邑自然从县里出,只是本朝的规矩,这三百户可以由县里指定,五年内无需变更。”

单筠耐心给程颂讲起了食邑的规矩。食邑三百户就是长宁县内有三百户人家的税收是要拨给程颂的,算作他的爵位收入。

前朝这类食邑是从当地的税收中随机抽取,不可指定。而大琞朝享有爵位的人不算多,几乎都是皇家近亲或是确有功勋之人,所以封爵的人有权挑选一部分自己的纳税户,指定之后五年内这些人家的税就直接交给程颂了。

不过这指定的范围通常是贫富均有,不可能把县里纳税前三百名都划给他。

“那大人说有人找来是何意啊?”

程颂还是不明白,听单筠的意思是有人来单筠这里托关系,那是不想把税交给他?怕自己中选了?

“非也,正好相反,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这三百户之一。”

程颂不懂,单筠却是很清楚这些人的盘算。

封爵赏赐食邑的消息一到长宁,就有不少人坐不住了,而能找到县令跟前的自然都是些有头有脸的大地主或是大商人。这些人每年交的税不少,尤其是商税,县里还会派人核查账目防止偷税。

长宁之前没人有爵位,所有百姓的税收都是交到官府。这次程颂封爵便让不少人看到了机会。虽说县男食邑的税收标准与官税相同,可官府的税不能迟交更不能少交,但县男这里就不好说了。尤其程颂不仅年纪小,仁善之名更是全县皆知,那些富户很可能觉着他好糊弄。一是在账册上做点手脚程颂不好察觉,二是借着生意不好或是收成不佳来程颂这里卖惨少交税应该更容易,所以这食邑的名额一下就成了香饽饽。

程颂醍醐灌顶。

不过这些人如果成了他的食邑户,那衙门的税收不就少了,他们为这事找单筠,是不是进错门了?

“去年借着你的光,百姓的收入和县里的商税都涨了不少,少几个大户倒也无妨,总是不及你交的税钱多。”

单筠叹息道,程颂成了男爵,他自己就不用交税了,他一个人交的可顶得过至少十个大商了,这才真是县里的损失。不过想想长宁被程颂带起来的发展,还有自己靠他积攒的政绩,这点损失也就没那么难受了。

而且去年商户聚会商讨修路的时候,程颂的脾气这些人也见识了。加上之前素无交情,为食邑的事求到他面前,想也得不了好脸,反倒是求到自己这儿还能多几分希望。

“那就劳烦县令大人了,这三百户我只要一个名额,其余的全分给近两年受灾的农户或是县里最穷的贫户。正好最近我还要招不少人干活儿,如果这些人家中能出一名青壮来做工一月,那就可以免掉今年税钱。”

听懂了这里的弯弯绕绕,程颂当即做了决定。

“只要一个?是给哪家?”

单筠虽并不意外程颂的决定,也还是忍不住赞叹他的大度。长宁最穷的人家一年纳税不过二三两银子,三百户加在一起超不过千两。对程颂而言确实不算什么,但即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舍弃这些收入。而且如果这三百户由县里公平安排,名额定不会全分给贫困户,程颂的收入也肯定比一千两多得多。还是只能说这小郎君心慈地一如既往。

“我家,青寿镇程家。”

改成商籍后,程颂就将户籍从程家迁出来了。这样程家还是按农户纳税,不会受他牵连,但同时他获封爵位后也免不了程家的税。虽说亲爹不太靠谱,但毕竟是自己家,这点优待还是可以照顾一下家里的。

他本来想要两个名额,把黎兄家也算上,但明年秋闱黎仁诚就要下场了,中举之后就要上京,会试顺利就封官了,户籍自然就跟着走了。免这两年也省不下多少银子,不如多照顾一户贫苦人家。

至于说黎仁诚可能落榜?程颂坚决反对这种可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