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网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133章 探风向

第133章 探风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几包是用金杏做的杏干,我特意挑的八分熟的杏果单给你做的,酸味更重些。”

“这些是果丹皮和山楂条,果丹皮利于消化缓解积食,食肉多了饭后就吃一些。”

“山楂条裹了冰糖碎,好吃。”

“这两包是少爷秘制的蘸料粉,你回去烤肉的时候蘸着吃,辣椒粉单独装出来了,吃的时候再加。少爷说辣椒虽然有些祛湿散寒的功效,但食用多了似是伤胃……”

又到了送别好友的时候,画砚给严昭准备了好几大包吃的。今年严昭四月回京九月才来,正好错过了杏干制作的时间,去年冬天的山楂制品也没赶上多少。

画砚留了心,全都提前给他准备好了,要走了一包一包地装了满满一大筐。

严昭照例留了礼品,依旧是不算特别贵重但云州不常见的。今年程颂银子赚多了,不过总是有些东西有钱也未必好买,只有像严昭这样身份特殊的才有可能弄到。

长宁的水泥路还没修完,设在书院的酒坊倒是已经开始出货了。年前是酒品销售旺季,抢在运河封航前酒坊日日忙着出货。天冷之后走陆路的人多了,不少北上的商人听说长宁有了专出高度酒的官办酒坊,宁可绕道也要过来买货。

县里的其它买卖也跟着小火了一把。尤其是酒肆客栈,往年这个时候冷清得很,今年的初冬虽然比不了夏秋时节的爆满,但也红火了许多。

北地天寒,高度酒味道香酒劲大,很合北方人口味。虽说水泥路还没修起来,运输有些费力,却是挡不住这些人的购买热情。董凡又特意找了趟程颂,想再租几间大屋,扩大酒坊的规模。

书院里的作坊不仅院子占地大,可以用作仓房或厂房的大屋还都砌了火墙,温度很适合发酵。所以即便明年在云州建起新酒坊,就冲着如今这热销的势头,书院里这间继续保留下来应该也不会产量过剩。

酒坊的经营由董凡负责,账目营收都要报到京城之后才能取出给程颂的分成,这中间的具体事务严昭不会插手。程颂也不等着这银子花用,答应分成等明年严昭来了再收。

严昭走的这天,黎仁诚和章清他们也都一起去了云州。章清四人是返校,黎仁诚是去参加月考。

府学有月考季考,年底还有岁考,每场考试的成绩都很重要,不仅能检验读书成果,也和秀才的待遇相关。

黎仁诚是廪生,拿得是一等奖银,就是朝廷给的补贴。不过这补贴不但有名额限制,还与廪生的身份一样,是随着成绩动态变化的。

云州府补贴廪生的名额是五十人,像黎仁诚院试时考了案首就得了这个名额,但之后他还需要每年参加府学的大考,成绩依旧靠前才能保住廪生的待遇。所以即便不在府学读书,他也会按时过去参加考试。

廪生的补贴是一年十两银子。认识程颂之前,这十两于黎仁诚而言算得上大钱。不过如今不仅家中靠着绢花作坊的分成年入上千两,就是他自己,每月也能从男朋友那里收到六百两的酬劳。这钱是程颂硬要给的,理由也很充分。

平日这些作坊里的事都是黎仁诚和他一起管的。尤其自己备考院试期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落在黎仁诚肩上,妥妥的CEO,专业又敬业。要不是给得再多黎仁诚真不要了,按程颂的想法,每月给个几千两也是应当。

不过六百两也够花用了,真到需要大钱的地方不用黎仁诚张口,他也会拿钱,反正两人早晚是一家。

黎仁诚不在,程颂带着几个孩子去了书院。

天冷不影响上课,也不耽误木工坊干活儿。纺车的订单压了不少,明年开春都未必赶得完。

这两天印书坊也搬过来了。崔勇他们和其他家远的孩子们也都住进了书院。

搬家那天,崔勇他们以为没什么机会回学田了,很是舍不得。这些代州少年们从被程颂买下,就把村里这个院子当成了新家,将年纪不大的小东家悄悄认作了自己家人。在这里住了一年多,心里自然舍不得。

“这些不用带吧,书院里被褥用品都准备好了,你们带几件衣物过去就行了,都拿走了回来怎么睡啊?”

画砚帮着一起收拾东西,见他们连被褥都要带上赶紧提醒。

“这院子还留给我们?我们还能回来睡?”

孩子们全都睁圆了眼,眼中有着不敢置信的惊喜。他们知道村中的院子是少爷租的,可他们不住还要继续交着租金吗?不过,不过若是少爷同意,他们也愿意凑钱交这个租金,只为年节能回来住,和少爷一起过节。

“自然留着,兴许是少爷忘说了,这两天黎秀才和严昭都要走,少爷忙得很,忘性也大,等着。”

画砚说完就跑去把程颂喊了来。

“书院那里的住处就是宿舍,学生宿舍,只有读书期间住。休沐和年节放假的时候其他人回家,你们自然也要回来。现在这院子就是你们的家。将来咱们若是去了别处开作坊,就搬新家,总之,书院的宿舍不算家,你们更不会没有家。”

程颂把代州少年们聚齐了一处,认真对他们说道。

这事他确实疏忽了,只想着让孩子们搬去书院早日一起开课,忘记和他们说清楚书院那里是临时住处,村里这个院子,还依旧是他们的家。

“我和画砚他们在书院也有住处,也是两边都住,过年的时候咱们一同回来。”

……

京城。

回到皇宫后,严昭兄弟就将水泥作坊的事禀告了盛宣。

为了更直观地说服大臣们同意重修甘凉官道,严昭特意带回了几石水泥,连夜在御花园修了一条水泥路用作展示。

虽然天有些冷了,但也还没上冻,这条路也不长,勉强还能修起来。牛踩马踏肯定禁不住,作为展示用是够了,之后这路要是冻裂了可以开春后再修补。

即便是朝中这些大臣,见到水泥路的惊讶和学田的村民也没有太多差别,一样的惊讶,一样的新奇。

官道修不修、修哪条不好说,他们自家的院子、庄园肯定是想修这水泥路的。听两位皇子说京城要建水泥作坊,都盘算好了要及早下单,抢在别人前面把自家的水泥路修出来。

虽然认可了水泥路的优势,可当盛宣在早朝上把修建甘凉官道的事提出来时,臣子们的意见可就没那么统一了。

“甘凉与京城远隔数千里,修路必定耗费巨资,近两年各地灾情不断,朝廷为赈灾花费超百万两,国库本就紧张,总要留些家底。”

“甘凉方向并无繁华州府,现在的官道完全能够满足通行的需要,就算修建水泥路,最好也是先把去往江南和东面的路修了。”

“修路耗费巨大,尤其甘凉方向山多地险,定要大量征发徭役,怕是会引发民怨。”

……

和严昭预想的一样,反对修建这条路的官员确实不少,但也有些赞成的。

“国库有哪一年不紧张的,赈灾的银子已经拨下了,考虑修路也是应当。另外如今运河通达,去往江南和东边的州府已是十分顺畅,倒是甘凉和北地的官道确是应该修一修了。”

说这话的是靖亲王盛光,盛岐的亲爹。

捅破了甘凉大案,盛宣重赏了盛岐。靖亲王既骄傲又后怕。骄傲的是儿子心地纯良、有勇有谋,去了甘凉没多久就收集证据助朝廷去了毒瘤,立了大功。后怕的是万一儿子暴露了保不准没等跑回京城就被灭口了。

靖王自然猜得到修路和甘凉出的案子相关。这事如果不是盛岐捅出来的还好,既然与自己儿子有了关联,那他势必要投张赞成票。这水泥路要是当初就修好了,他儿子也能快点儿跑回来。

“派往甘凉的官员已经达到了属地,加强了巡边护卫。若是修好了水泥路,那蛮人岂不更容易过来惊扰劫掠百姓,我看这路还是不修的好。”

靖亲王说完后,又有人站出来反对,理由还更是荒唐。

一直沉默的严昭看了眼说话的常定侯潘立甫,心中冷笑。

这人看似与甘凉案无关,但实际他的一房妾氏与甘凉案中的一名副官是远亲。那人的官职应该就是这潘立甫帮他走动人情买下的。之后那副官也没少孝敬潘家,而这孝敬钱也定是从冒领的请功款中贪污的。

被捕的罪犯中,与京城权贵多有类似的亲缘关系。盛宣看过调查的密折,知道他们多是只收了银子,并不清楚甘凉的实情,便没有全部揪出来,给这些涉案不深的官员多少留了情面。

现在这常定侯居然还有胆站出来反对修路,给出来的理由更是荒谬不要脸。严昭看这人要么是心中还有私愤,要么就真是个蠢蛋。

大琞修好的官道在他眼中就只有方便敌军的价值,这样的人还能站在大琞的朝堂上发言,实在是气坏了今日主动要求上朝听政的小太子。

好在他记挂着父皇的嘱托,修路之事不可能一天就讨论出结果,今日就只是探个风向。不论大臣们意见如何,让他都先不要站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