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兄妹还带着不少伙计,村中的院子住不下,吃过饭他们就去长宁县城找客栈了。
洗漱过后,黎仁诚听程颂聊起了作坊被动扩张的经过。下午家里人比程颂回来得早,大姐和母亲忙着给采摘小队做衣服还没来得及多聊,二弟倒是简单和他说了几句,不过碍着谭家兄妹还在也没法细聊。
“如此,那明日绢花作坊就开工了?”黎仁诚问。
“是,明日开工,村里招的几个人早上和大姐一起过去,养济院的灾民也说好了辰时半前到作坊。我原来以为黎兄明日才能回来,有些担心刚开工大姐一人忙不过来,既然黎兄回来了,那明日一早我随大姐进城,制杏这边就辛苦黎兄安排一下那些孩子。”
按理说黎仁诚跟去给自己大姐帮忙更合适,但绢花作坊都是女工,黎仁诚这样的帅气小秀才过去程颂怎么都不放心,这么危险的地方还是自己去吧……
都是女工的地方黎仁诚本来也不想去,他也不太想让程颂去,但除了他俩也没别人能拿主意,好在他对黎仁宁有信心,相信只要理清了章程,大姐自己就能把作坊管好,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下工回到学田大家一起商议即可。
“少爷少爷,我们工作服做好了!”
不知道他家少爷正和黎秀才商量事,画砚穿着刚做好的苎麻短打冲进了秀才院,后面还跟着黎仁安和梁言梁文兄弟,几个孩子手里都还抓着自己刚换下来的衣服。
“不错啊!”程颂夸道。
天气热,也是为了做活儿方便,给孩子们做的这身短打工作服都是七分袖的款式,袖子裁剪的长度还是正常的,只是做了外翻的设计,把长袖挽起两折先用线绷住了,待初秋天凉可以再拆开放下。
这衣服用料样式都没什么特别,只是几个孩子穿得一样,长相还都挺出众,看起来就比平日又可爱了不少。
“凉不凉?”
程颂捏了捏梁文露在外面的小胳膊,这孩子才四岁,跟着程颂他们生活了没几天,就吃胖了一圈,小胳膊小手都肉乎了不少。
“不凉,好看!”
梁文眼睛都笑弯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穿起来什么样,但能跟哥哥和画队长穿得一样,就好看!
黎仁安也跑到了自己大哥身边,打从到了学田,加入了采摘小队,虽然白天都要做活儿,但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就没有人喊累,他每天都过得特别开心。
“是挺好看。”
黎仁诚拍了拍三弟肩膀,也笑着夸了句。
程颂定的每日上工时间是辰时半,就是早上八点。制糖院子包午饭晚饭,早饭帮工们都是各自在家吃。
最近农忙,下田早的人家早早就把孩子送过来了,程颂也没意见,来得早就自己玩会儿,在家没吃饱的和他们蹭点儿吃也行,反正孙大和灶房的帮工一大早就开始了做主食。
院子里人多,都等到饭前再做来不及,像石头兄弟和黎仁平这样的半大小子正是能吃的年纪,干活儿也不惜力,什么时候饿了就随时去拿个馒头饼子垫一垫,所以灶房里几乎一整天不缺吃的。
吴婶子他们没少替程颂心疼粮食,总担心他挣的钱扛不住这么多人随便吃。
“无妨,粮食也不贵,吃得饱才有力气干活儿。”每逢有人劝,小东家就笑笑回一句。
这天早上刚到辰时,养济院送孩子的车就到了,一共三辆骡车。
二十多个穿着同样工作服的孩子哗啦啦从车上往下蹦,几个太小的还得大孩子帮忙抱下来。
画砚最先跑出秀才院,指挥他们排好队站到了制糖院子门口,程颂和黎家人也跟着来到车前。
过来做饭的两个大婶告诉程颂去做绢花的女工也是一早就出来了,现在都在西城门绢花作坊等着呢。
“不是说辰时过半到了就行,怎么出来这么早?”程颂问。
“现在天亮得早,呆在养济院里也无事,我们就想着早点到,早点干活。”
年纪更大一些的李姓婶子回了程颂的问话。
“我现在就过去。”
旁边站着的黎仁宁说道,她也正准备出发了,听说工人都去了,心中有些着急。
“大姐莫急,稍待。”程颂拦住黎仁宁,又问李婶子:“那你们早饭吃了吗?”
“早上也没干活,不用吃饭。”李婶子回话。
那就是都没吃,程颂明白了,寻常百姓中都有不少人家不吃早饭,更何况是这些灾民,估计衙门也是一天只管他们两顿饭。
程颂让车夫先别走,快步去灶房让孙大装了两笸箩饼子,放上骡车准备带去绢花作坊,又让画砚和梁言去通知那九个要去绢花作坊干活儿的女工,让她们尽快过来坐骡车一起进城。
绢花作坊包午饭晚饭,昨天就买好了锅碗米面,也安排好了做饭干杂活的工人,他还给了黎仁宁五两碎银子当备用金,每日买些菜蔬生肉。
看今天这情况,还得多管一顿早饭。
“劳烦黎兄安排这些孩子先吃饭,今日我会去粮行再买些米面送回来。”
程颂也要进城,制糖院这边只能让黎兄帮忙。
黎仁诚不意外程颂的打算:“颂弟放心。”
说完他们又进屋抬了几匹绢布出来,程颂本来打算等王止过来让他装布推过去,现在正好趁着有骡车一块运走,不过也不能多运,绢花作坊晚上没人,绢绸都放在那边不安全。
九个女工很快来齐了,梁言也跟着程颂一起上了骡车,第一日开工难免有些不周全的地方,程颂带着他也是跟去看看攒个经验。
骡车离开后,黎仁诚让画砚和三弟把孩子们领进制糖院,先去洗手准备吃早饭。
遭灾的两个村子本就贫困,一场雨又几乎冲走了所有家当,灾民们住到养济院后虽吃不了多饱可也不至于挨饿,但愁绪也是一直盘桓在所有人心头,孩子们在压抑的气氛下胆子都小了不少。
昨天被带去绢花作坊,听了画队长的“新员工入职讲话”,早上又换上了新衣服,这些孩子心里终于挤进了几缕阳光,现在又听说让他们洗手似是要给早饭吃,几个年龄小的娃娃终于忍不住开始嘀嘀咕咕了,问身边的大孩子是不是要吃饭。
“是吃饭,今天有糖包!”
混进新人队伍的梁文高声对着两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娃娃说道。
哥哥和少爷进城了,梁文自觉跟在了画砚身后,早上刚起来的时候他已经去灶房看过了,孙大伯说今日做包子,有肉菜包也有沙糖包,馅料都是少爷给拌的,沙糖馅的包子里还有红豆沙,可香了!
白面包子热豆浆,新入职的小童工们很快吃上了自己的第一顿工作餐,香喷喷!
没一会儿采摘小队的成员们也陆陆续续进了院子,他们中间有些已经在家吃过了,但村民家里很少舍得用细白面做饭,程颂这里又不拘着他们吃,所以明明吃过饭的孩子每天早上过来都有本事神奇地再来一顿。
尤其今日一进院子,见到新来了这么多小朋友,大家还都穿得一样,很快就凑到了一块儿,胃口更好了,等吃完一顿早饭,彼此也都熟悉得差不多了。
今天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昨天衙门送来的四百多斤杏果,加上佃农村村民送来的,总量超过五百斤了。
昨晚程颂就和黎仁诚商量过了,为了尽可能兼顾味道和保存期限,他们打算把制杏干的工序再加一道分大小。
个头大的在腌渍环节多加近三分之一的饴糖,同样的晾晒时间下,这些杏干的甜度更高,理论上保存期限也更长,又因为个头大果肉厚实,内部还是能多保留些微酸的口感,总体来说应该与原本的杏干口味区别不算太大,而那些个头小的杏干用糖比例不变,程颂打算在云州附近开发一下销路。
这些新来的孩子昨天都做过登记,他们中间七岁以上的有十五个。黎仁诚让于超和牛娃他们带着这些大点儿的孩子去分大小和洗杏果。
剩下十一二个七岁以下的孩子和梁文他们一起先去晒杏干,画队长依旧负责全盘管理。
谭家兄妹想多要货,昨天晚上程颂又加班煮了几锅,腌制了一晚上已经可以取出来晾晒了。
等忙完晾晒,洗好的杏果就可以切开挑拣虫果了,挑拣也由这些小朋友负责。那些大孩子也会轮班过来挑一会儿,一直洗果子程颂怕他们小手都泡皱了。
第一次去合山县之前,程颂就把煮杏果的用料比例和火候都教给了吴婶子。
摊子越铺越大,程颂已经意识到自己必须培养一些可靠的帮手。
这几样吃食的做法算不得多难,有心人愿意钻研多尝试几次也能摸索出来。不过在别人试出来之前,自己总还是能赚一段时间。
他也理解了为什么工匠铺子那么多学徒了,光靠一个师傅,手艺再高产能也十分有限,必须得有帮手。
得了新手艺的吴婶子干劲更足了,她家的八个孩子现在都在制糖院子做工,老大石头负责拉糖和一些搬搬扛扛的力气活儿。
老二木头开始也跟着他哥学了拉糖,后来程颂需要的饴糖量太大,就让木头也和吴婶子一起熬糖了,其他几个孩子年纪小,都在采摘小队干活儿。
另一边,程颂他们也到了绢花作坊。除了养济院的四十多人,县城里录用的二十多人也到了不少。
程颂在作坊门口看到了陈卓,听他说是来送两个妹妹上工的,顺便把昨日家里加紧做出来的木簪和竹签插花杆带来了,让程颂鉴定一下品质。
作坊里都是女工,他就没进去,站在大门口等着。
程颂招呼他进了作坊,让他把带来的东西暂时放一边,先帮忙把骡车上的饭食布匹卸下来。
看东家要卸车,几个负责杂活的工人先凑过来帮忙,别看是女人,这些大嫂婶子的力气都不小,全都拦着没让程颂上手,很快就把装饼的笸箩和几批绢布搬下车了。
离规定的辰时半上工还有两刻多,程颂让她们先烧水吃饼。
黎仁宁知道陈卓找程颂有事要说,让他先去忙,工人这边自己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