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网 > 我靠种田当上校长 > 第91章 京城来人

第91章 京城来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少爷,我的画可以送去谢家铺子售卖吗?”

画砚忽然抬头。

卖画?你知道遇上一个半瞎的单县令得靠多少坟里祖先抱团显灵吗……

程颂心里吐槽,但不能直说刺激画砚,毕竟画砚此刻想卖画明显是担心他把自己花穷了,孩子扶贫的心意还是要领的。

“自然可以,但你画艺尚浅,不必为卖画赶制,还是慢慢来,现在画好的可以先挂到教学处去供人观赏,那几处教室里正好缺少些装点。”

程颂想了想建议道。

廖阔托王止传话过来,已经在云州外城帮他们租好了院子,教学处前些日都开张了。因为是不收钱的买卖,也无需办什么仪式,只在他家书肆贴了个告示。

云州的教学处与长宁合山的一样,没两日名声就传出去了,也是日日爆满的场面。人太多没办法只能每日上下午各开一场诵读课,廖阔还帮忙又找了几位书生,倒替着领读人手才勉强够用。

只是教授作画的先生还没找到,有些功底的不愿来长宁教导一名少年,水平一般的廖阔也不想介绍。

程颂回话说不急,找夫子也得看缘分,强求不得,让画砚先自由成长着,倒是云州的教学处他打算尽快过去一趟。

虽然租院子雇书生的费用已经提前交给廖阔了,但教学处毕竟是开在了府城,那里人口规模远超长宁合山,程颂还是想去看看。而且若是院子合适就尽量买下来,反正这教学处他打算一直开下去,还是买房合适。

画砚接受了少爷的建议,准备好好作上几幅挂出去,万一又遇到像单县令那么有眼光的呢!

在他忙着构思新作的时候,单筠寄出的信件和包裹也已经到了京城。

这一日,京城最大的酒楼丰喜楼位置最好的二楼包间内,一位姿容俊美,身着锦衣的少年正站在窗边向外望去。

“这些摊贩倒是与人和善得很。”片刻后,少年低语。

身后的中年人无需多问就听懂了少年的意思:“能在京城把买卖做下来的商人,即便是市井摊贩也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甚少与人冲突,那画中所绘应是当地景象,缺乏教化之地难免有不少刁泼之辈。”

“但那缺乏教化之地却流出了受人追捧的识字书。”少年道。

中年人回头看了看摊在桌上那幅摊贩吵打的画作和旁边的第二册识字书。这书京城内还未见售卖,从单筠的书信中可知是才刚开始印制,要下个月才会大量上市。

“这书坊的主人也有些胆量,居然还会出新,不过也可能是没人告知他识字书引发的争论,依单筠信中所言,这人继续出书的心思还似有几分坚决。”

“嗯,希望他能坚守住这份胆量。”

“公子也支持这书继续刊印?”

“是,大琞的百姓若都能识字,至少当街厮打的闹剧会少些吧。”

中年人虽点头应是,但心中未置可否。

身前的小公子是大琞的三皇子,也是当今圣上最小的儿子。虽然排行最后,却是将来最有望继承皇位的一个。

三位皇子中只有他一人是当今皇后所出,另两位皇子是同母兄弟,母亲也是皇后,只不过是已逝的前皇后。但三皇子被寄予厚望与他母亲的身份关系不大,而是他两位兄长实在不堪大任。

大皇子自小醉心机关术,对权力政治毫无兴趣。二皇子出生就体弱,后被送往大琞最大的佛寺玉国寺住了几年,只因玉国寺的住持是位大国手,能帮助调养二皇子胎带的弱症。

结果这身体是调理好了,思想也跟着跑偏了。住了几年佛寺,二皇子心中就只剩佛法,堪堪因为身份特殊没能入了佛门,但对争权夺利也是敬而远之。

只有这位年仅十二岁的三皇子是个正常的皇家子孙,从样貌到体魄,从智商到情商,包括思想觉悟,都是个正常且优秀的皇子,给他年近五旬的皇帝爹带去了不小的安慰,不再忧心自己连个及格的继承人都生不出来。

而为了悉心教导这位准太子,无论是负责教导的少师还是护卫安全的禁卫,皇帝给他置办的都是严选的顶级配备。

与三皇子对话的中年人就是与单筠通过信的翰林学士沈衍。

沈衍是榜眼出身,学问不错,也曾被传去给三皇子讲过几堂课,深知这位小皇子胸怀大志,且对真正的民生十分关切,偶尔聊起市井民风也是兴趣盎然。

巡视云州科举预考时沈衍之所以看中画砚那幅春耕图,就是因为那画虽然技法不精,但画中描绘的景象十分真实,且是饱含生趣的真实。

京城画院并非没有展示市井的作品,画得真实的也有,但同样的景象落入饱经世事与充满童真的眼中,往往会被解读出不同的样貌,而这份童真,恰恰是深处皇宫的皇子最难见到的。

两位兄长对三皇子也有些兄弟之情,但毕竟一个大他十一岁,一个大了九岁,无法一起玩乐。宫中又没有其他少年幼童,因而三皇子的成长中最缺乏的可能就是这个年龄最常见的童趣。

那幅春耕图呈上去就得到了三皇子的喜爱,一直挂在寝宫中。

沈衍不是少师,讲学的机会不多,再次被召去时就领了继续购画的任务,银子也是三皇子出的。沈衍体会,买这画作多少带了些买玩具的意味。

至于识字书引起的风波,虽然没有闹到朝堂上,但引起的争论已经足够惹眼。

作为最有希望的皇位接班人,除了从祖辈继承的政治遗产,三皇子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想要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已经渐渐开始有了想法。

而百姓的教化程度,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所以识字书的第一册早早就送到了三皇子手中,而对于这本书的态度,他也早就表示过支持。

这本书的配图有不少都出自画春耕图的程颀之手,这在佃农村都不是秘密,自然也瞒不过特意去打探的皇家耳目。因而沈衍不清楚这份支持里有没有偏私的成分。

“公子,菜好了。”身后的姚伴伴上前道。

“这就是西红柿?”

三皇子瞪着眼前切好摆盘的陌生食物。

单筠的信里介绍过这是产自长宁的新果蔬,可生食可制菜。除了这盘撒糖的,丰喜楼的厨子望文生义也做了道西红柿炒鸡蛋,倒是不难吃,只是没人知道是否正宗。

三皇子对生西红柿的味道挺喜欢,尝了两口道:“回去就禀告父皇,我要去趟长宁。”

学田的辣椒西红柿种得有些晚,为了不耽误种冬麦,没有等到最后一批果子采完,程颂就决定翻土清理残茬。

这六百亩毕竟是学田的地,要是误了农时影响了收成,虽然他可以出钱补贴县学的损失,但也难免伤了佃农的信誉。

看着来不及采摘就被翻到地里的果子,画砚难得绘制了一幅略带悲伤的耕种图。

“别垮着脸了,每亩地收上来的都超过二十石了,种子和人力算下来一斤西红柿还不到一文钱,已经赚得不少了,明年咱们早些种,二千亩呢,开了春就种,能多种几茬,学田这里还是种粮食合适。”

劝到后来程颂开始自言自语了。

“开春就能种?”画砚回了点精神,确认道。

“能,开春就给你种,入夏就能吃上了。”

“好!那少爷说好了!”

“说好了!”

“那开荒的两千亩,今年还来得及种吗?”

旁边的梁言问。

烧好土炕的仓库已经能住人了,两位村正回去之后,这四个村子又来了些人想做工。

程颂让舅父他们看着安排,合适的就都留下,反正现在开荒不怕人多,人越多干得越快。

他们还从县城里招了不少临时工给荒地除草捡石头,估计用不了几天就可以上耕牛和曲辕犁翻地了。

“种,翻好地就种绿豆,能收多少算多少,冻死了就全翻进地里作肥料。”

“为何种绿豆啊?”

“绿豆肥地,能省不少力气。”

种植绿肥也是传统施肥方法之一,但可选的不止绿豆一种,其他作物也有肥田的效果,只是绿豆种植时间短,而且便宜,二千亩的种子钱不过三十两左右,性价比高啊。

“那要是没冻死,收上来了呢?”

两千亩的绿豆,梁言想不出来有多少,总觉得能收一座绿豆山。

“现在种应是够呛,看今年冬日的气候了,若是能收上些,就给你们做绿豆糕。”

程颂笑道,大冬天总不能再熬绿豆汤,真有收成就做点噎人的绿豆糕吧。

九月深秋,天气凉了不少,按说再在院子里做工就有些冷了,程颂让制糖院的孩子们搬到屋里干活儿,不过这院子里天天好几口大灶不停烧,大家都没觉着冷不想搬。

程颂也没强求,那就再等等,毕竟都在院子里干活儿可能方便些。

为了提升做工效率,他又自备图纸定做了好几个搅拌桶。

搅拌桶分两种,一种加装的螺旋刀片,用来搅辣椒,一种装的木制叶片,用来搅拌皂液。

打从重阳那日给大家发了肥皂,这东西的需求持续暴增,好多村民跑来问价想买。每日下田回来一身土,用这肥皂洗洗又干净又清爽。

程颂还给章清谢驰陈卓都送了些,用户反馈极好,这三家人也不知怎么替他宣传的,几乎日日都能送来代购订单。

于是还没正式上市的肥皂已经在小范围内受到了热捧,且有越来越热之势,程颂索性决定扩大产量,兴许用不了多久新作坊就能开张了。

制作肥皂成本不算太高,就是猪油贵些,章家卖给他都是友情价。火碱不敢用,怕被哪个孩子误食了,就用草木灰和捣碎的贝壳一起煮开提取碱水。

做好的肥皂切成小块后卖六文钱一块,利润都翻倍,只是搅拌皂液的过程太费力了。

这搅拌桶没用齿轮,就是个老式手摇款,加长了力臂,一桶能搅十多斤皂液,虽然还没实现自动化,但比用铲子翻拌已经省力多了。

三皇子带人来学田时,顺着声就找到了制酱院,只因这院子里实在太热闹了。

熬酱的、添柴的、洗果子的、掏种子的,有在院外蹴鞠的,还有坐在院中看书的,那书远看封面就知道是识字书。

送去京城的十八幅画作中就有描绘制糖院做工景象的,如今站在这门口,那画中的热闹一下鲜活起来,确是喧闹,也确是欢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